人们通常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比喻即使非常灵巧的人,做事缺乏必要条件,也难以完成。然而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采访时发现,这里却"无米也成炊":没有金银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却成为中国最大的产银基地;资源匮乏,却能使当地社会经济体系有效地"循环"起来。"循环经济"在这里被赋予独特的诠释。
"变废为银"的创新思维
位于湖南郴州市北部的永兴县,是一个拥有63万人口的中部地区县,虽有"湘南鱼米之乡"、"煤炭之乡"等美誉,但金银矿产资源却为零。就是这样一个"零金银矿资源"的地区县,2004年却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银都"称号。2006年,该县生产白银1910吨、黄金6.8吨、其他有色金属16万吨。实现产值60亿元,税收2亿,出口创汇8000余万美元。
没有金银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这些黄金白银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永兴是没有银矿的银都,所产白银都是从全国回收的工业’三废’中提炼的。" 郴州市永兴县金银管理局副局长李小志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金银产业所需原料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渣、废料、废液,通过传统工艺技术提炼回收。
李小志说:"人是很现实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环保。不环保,那些非常有经济价值的东西就跑了。"
他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以前烟囱都是直的,烟尘一冲而上,跑了就污染空气了。把直烟囱变成弯烟囱就不一样了,弯道是很科学的,这样可以把烟灰沉淀下来。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得出结论,反正灰尘不能走,走了我们就吃亏了。"
永兴县常务副县长邝良桃告诉记者,"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一度是永兴再生银业无序发展的真实写照。眼看着良田被毁,环境遭殃,长此以往,很难实现持续发展。痛定思痛之后,永兴人开始谋变--走节约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大循环促小循环"的独特诠释
"大循环促小循环"是永兴人对"循环经济"的独特诠释,即在企业层面上建立小循环,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切断污染源;在企业间或产业间建立中循环,实现企业、产业间的相互耦合;在社会层面建立大循环,把循环经济贯穿于生产、销售、消费、回收、资源化、再利用的全过程。
一些去过永兴的专家认为,永兴县的金银产业就是典型的"以大循环促 小循环"模式。
"再生回收、综合利用、环保生产、规模效应",这是邝良桃对永兴金银产业循环发展的概括。
废物回收自不用说,永兴县每年消化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业"三废"120万吨以上。通过运转灵活的企业内部循环和企业之间的循环,实现对"废弃物"的多次循环利用。
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该县企业从"三废"中除能提炼金银外,还能提炼钯、铋、镍等20余种稀贵金属。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开发生产了硝酸银、925白银、化工银、超细银粉、银基触头等一批深加工产品,拉宽拉长了循环利用的链条。
此外,在对有色金属废弃物回收利用过程中,通过配备粉尘回收设备等环保设施,对金银企业生产产生的废渣、废气等污染物进行处理,既解决了环保问题,又实现了达标排放。从烟囱回收废弃物中再提炼出金、铋、铟等稀贵金属,实现了烟囱回收粉尘的再循环利用。
邝良桃告诉记者,永兴正在探索金银业环保高效发展之路,用政策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了企业的规模发展、聚集发展和环保型发展。目前,县内冶炼企业产生的废水、废尘全部实现了回收再生利用并务求"零排放",在资源利用上务求"吃干榨尽"。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永兴县的"三废"循环经济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金银产业已经成为该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该县共有规模金银企业191家,其中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29家,过亿元的13家。纳税过1000万元的7家,回收金属的范围已拓展到金、银、铂、钯、铱、铑、铟等稀有贵金属以及铅、铜、铋、锑等有色金属,真正做到了"废物充分利用"。
循环经济拉动就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凭着变废为银的本事,不少当地人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永兴县成功实现了转移就业10多万人。县域经济发展从小步快走开始大步快跑。
"这是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狠抓就业再就业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邝良桃说。
2006年底,全县有各类金银生产、加工企业186家,骨干企业规模进一步壮大。
鑫达银业有限公司以7.8亿元位居该县企业首位。该公司董事长曹生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公司2004年上缴税收800多万元,2005年2000多万元,2006年3000多万元。带动了300多人就业。"
该县民营企业家曹彦富的企业由原先20多人的小作坊,发展到现在拥有两厂一矿 一酒店的企业集团,2004年实现产值1.2亿元,实现就业400多人。在劳动保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还将打造全县首家再就业基地,实现转移就业和再就业1100多人。
县民营企业家陈外荣利用高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拉动了就业,吸纳高级工程师11人,大学本科生20多人,农民200多人,近7年来为国家创税达8000多万元。
在循环经济的带动下,该县就业、再就业工作也实现了循环。该县在沿海发达地区打工的农民有3万多人已回乡就业.